首 頁 /
藝評 Art reviews

鏡之外—楊林藝術創作鉤微
文 / 張國治博士
(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教授)

楊林六月的展覽《我找到我的鏡子》於沾美藝術庭苑雨中開幕,遇雨則發,取得亮眼的市場成交紀錄。該次展覽開幕,我因研究生的期末報告遲於未能替她說些話。是日,在我的臉書我簡單的寫下一點觀畫感想:「楊林找到的鏡子是內涵義,實際上這一次的展覽她同時找到自己形式的符碼。她聰慧的延續之前創作的符號—圖釘與數字,將之運用於自我肖像肌膚描繪的紋理下,並用粉色的紅、青及灰去柔化尖刺感以及數字的抽象性,融合得渾然一體,顯示了她在繪畫上的成熟掌控。」更早之前,2016年我為楊林拍攝其肖像並與其畫作一起展出命名為《執。念》的展覽,我在其畫冊留下一段後記:「當代藝術創作若無深層進入生命核心或時代體驗的精髓裡,則充其量只是浮光掠影罷。繪畫不只是思想感情的訊息傳達,更應該是生命自我靈魂探索和冒險的印記。」我說得有些過於沉重了,對於一位過往以青春玉女形象起家多年,要洗盡鉛華告別輝煌,在歌唱演藝之外,選擇以繪畫作另一種生命傳達者而言,委實是失之嚴肅了。然而,幾年下來檢視此番話語,我卻也覺得該期勉是有效應的,我的話語恰恰印證了楊林在藝術創作成長的履痕,也證明了她的慧心、多元思考面向及所做的勇敢選擇。

就展覽的一張自畫像來說,她以外婆的紋面儀式轉入於自己的肖像描繪中,顯見有血脈相連意味在,並勇敢宣示自己具有原住民血統自我認同之謂。紋面之習俗在泰雅族除了美的展現、成年方能擁有之外,深層之中還引為個人具織布之卓越才能,帶有賢德之象徵。更是檢驗婦女貞操、具有祖靈引路溝通的功用在,如同十字架、印記等之為用。楊林如此將紋面與繪畫的符號性、表徵及意涵結合,作為她是原住民的勇敢發聲,無疑的是藝術產生自我認同的功能所在。

楊林一貫善於印記、符號的呈現與堆疊、複製,如數字、圖釘等之用。圖釘通常帶有偽裝或受難之意。從材料表現來說楊林採用了複合媒材如:羽毛、水鑽、玻璃球、亮粉、亮片、金箔、圖釘及壓克力或油畫材料的拚用組合。以閃亮光澤的物質性,純粹運用過去熟悉性、可觸摸而帶著華麗的效果,以不排斥、複合媒材的純粹視覺性做豐富的表現,這當然與她過去活在鎂光燈下的經歷有關,也是個人對物質性經驗由熟悉產生的癖好,挪為平面性繪畫之中企圖增其厚度的思維有關。

從六月《我找到我的鏡子》展覽攬鏡自照的自畫像及一系列速寫展出以來,看得出楊林從不選擇寫實、肌理筆觸光滑唯美性的描繪,反而以較為苦澀、粗略或樸拙甚而扭曲的造形來反映自身,正顯示她真實返回精神層面的抉擇及取向。延續六月所展的自畫像,此次展覽她以一組十個眼睛造形組合呈現,頗為顯眼,眼睛為人的靈魂之窗,視覺的藝術的創作觀看先於一切,對楊林而言,眼睛代表了神的旨意,信徒是不能說謊的,楊林生就一雙大眼睛,這是她過去生為藝人絕對的迷人所在,然而轉為藝術家之後,她仍善於運用這雙大眼睛作為符號,甚至結合五官所作的自畫像描寫。倒底意義何在?

自畫像是美術史上諸多畫家所沒有迴避、常用的題材表現之一,自畫像更是藝術家自我再現的方式之一,西方從15世紀中期的文藝復興時期便開始發端盛行。美術史上林布蘭特(Rembrandt)、梵谷(Van Gogh)、辛蒂雪曼(Cindy Sherman)的自畫像都非常經典,楊林畫作中經常出現那雙大眼睛彷彿迷茫在凝視著,似乎在凝視別人如何看她,或者她也在自我凝視,而這種大眼睛似的自我凝視莫非誠如她先前以紋面轉注畫裡,追求一種自我的認同?透過對自畫像的琢磨、練習,逐漸產生自己的繪畫技巧表現。更經鏡子中的自我觀照、凝視過程,進入其自身存在的意義探索,讓她從所謂的繁華若夢人生歷程,在生活轉向宗教信仰之後,不斷進行與神的對話,並也挖掘個人深層的內心世界,從神的啟發,面對人的價值定位、安排自我的安身立命,並對族群呼喚昭示,由內至外將物質感官世界與精神信仰之追求融合,拼貼組合呈現。

楊林自畫像中的形象當然均以自己為原型,特別是一雙大眼睛,裝飾性的眼睛,但其神情多為迷茫,甚而愁苦、心事重重或面無表情;甚且將其分割、位移,部分的醜化。她通過自畫像的塗抹裝飾之手動創作,以自我凝視的方式觀察長久以來那個從甜美至沉穩的外貌,從特徵、氣質、堅毅或迷惘,揉合了內在心靈信仰的圖騰,和內心的對話等精神境地,進行一幅又衣服的自畫像階段,將複雜或單純的自我再現,繪畫如同信仰禱告般,似乎也成為一種儀式、一種存在的見證。

楊林自畫像是按神的旨意去進行的,神要她好好愛自己。但我直覺她仍暗戀著自己,納西瑟斯(古希臘語:Νάρκισσος,字面意思為「水仙」)式的自戀其實也沒有甚麼不好,這也是西洋美術史中常被拿來創作的題材。但此議題及隱喻楊林並不認為存在於她的思考中,她堅決認為對於過去的自我不會只是迷戀,繁華若夢,又何必一昧憂傷或悲情?她只不過利用熟悉的經驗,轉注到神的恩賜。自畫像當然存在著自我尋找的議題,聖經創世紀說人按神的形象所造,對她而言,每天照鏡子思考著:「神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人,神是怎麼看你的?天父、老師、家人又是怎麼看你的?自己又如何看你自己的?」看鏡子是凝視過去和思索現在的世界糾結。由此向外面向世界散發,每個人藉由鏡子中的自畫像看到不同的世界觀。藝術史上傑出優秀的自畫像不勝枚舉。畫自畫像既是勇敢的面向自己,楊林亦誠懇的面對自己,更不去思考其他,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如何超越自己卻是個難題,如何不重複自己,才是重要的。

楊林畫自畫像,其畫布的打底和裝飾、塗抹或彩繪,疊合出時間的溫度。層層堆疊出的時間感累積歲月的肌理,有時一張畫就畫了半年,長期對畫布專注力思考,在畫布中的自我已脫離表象層次,呈現出自我靈魂深層的挖掘,其美醜已不是問題,反而是個性情感的問題,有此認知及堅持,才能形成動人的力量。

容顏外在終究會隨著時間衰敗,美麗容顏易逝。我曾尖銳地問起楊林,「妳還很在意妳的外在嗎?」她回答:「依循神的意思,做好自己。」

對繪畫而言,畫出甜美風格容易,畫出苦澀艱難。

走出鏡框外,楊林已不被鏡子內的自己所限。

祝福楊林展出成功。

2019年8月18日完稿